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66篇
  免费   705篇
  国内免费   776篇
电工技术   2166篇
综合类   595篇
化学工业   677篇
金属工艺   2906篇
机械仪表   675篇
建筑科学   472篇
矿业工程   177篇
能源动力   217篇
轻工业   443篇
水利工程   199篇
石油天然气   209篇
武器工业   62篇
无线电   197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03篇
冶金工业   1933篇
原子能技术   149篇
自动化技术   891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250篇
  2022年   259篇
  2021年   312篇
  2020年   336篇
  2019年   353篇
  2018年   151篇
  2017年   254篇
  2016年   335篇
  2015年   435篇
  2014年   685篇
  2013年   592篇
  2012年   674篇
  2011年   734篇
  2010年   760篇
  2009年   809篇
  2008年   879篇
  2007年   771篇
  2006年   757篇
  2005年   1122篇
  2004年   721篇
  2003年   601篇
  2002年   488篇
  2001年   376篇
  2000年   306篇
  1999年   267篇
  1998年   200篇
  1997年   207篇
  1996年   170篇
  1995年   190篇
  1994年   191篇
  1993年   140篇
  1992年   136篇
  1991年   179篇
  1990年   140篇
  1989年   156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在充分考虑电子枪栅极的工作环境后,对铪(Hf)栅极进行了800、900和1000℃的真空退火处理,对其组织、织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离子束辅助沉积技术在Ba-W阴极表面分别沉积金属钼膜和铪膜,以模拟栅控行波管中钼栅极和铪栅极表面吸附阴极蒸发物质时的表面状态,测试了这两种栅极表面“热电子发射”能力和“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铪(Hf)栅极的结晶度、晶粒尺寸增加,织构减少,铪的最佳退火温度为900℃,铪栅极表面吸附的阴极发射物质要远少于钼栅极,用金属铪作栅极材料能有效抑制栅电子发射.  相似文献   
102.
《铸造技术》2015,(5):1180-1183
分析了热感应连续退火和等温炉退火工艺对高频信号传输电缆用铜铝合金再结晶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利用热感应连续退火工艺,铜铝合金在290℃时开始再结晶行为,在400℃时发生完全再结晶;在温度为320℃时,合金晶界处析出金属间化合物Cu Al2和Cu9Al4,当温度增加至在430℃时,金属间化合物平均厚度分别为0.67μm和0.56μm。与等温炉式退火工艺相比,采用热感应连续退火工艺的铜铝合金达到再结晶时间短,且形成的再结晶组织细小。  相似文献   
103.
吕朝阳  赵丽玲 《焊接》2015,(2):23-28,70
采用焊接与轧制技术制备不锈钢/碳钢复合板,并对其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及退火对复合板的力学性能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锈钢侧为奥氏体,晶粒细小,碳钢侧为铁素体和少量的珠光体组织;钎缝是由富铜相及其周围的富银相固溶体和黑色富铜相与相间的白色富银针状相组成的共晶组织。复合板的抗拉强度高于基材钢板;退火后,复合板的抗拉、抗弯强度及其整体硬度值明显下降,而冲击吸收能量、剪切强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4.
《铸造技术》2015,(5):1184-1187
利用光学电镜、SEM和Formaster-FⅡ相变仪,研究800 MPa高强钢在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组织和性能变化。结果表明,由于钢中含有较高的Mn和Cr,因此能够在较低的冷却速度下发生马氏体转变,当冷却速度超过80.0℃/s时,钢中主要组织为马氏体;经过退火处理后,试验钢的抗拉强度达到800 MPa以上,且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抗拉强度增大,伸长率先增大后减小;当退火温度为780℃时,试验钢伸长率、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均达到最好。  相似文献   
105.
对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技术制备的TiAl金属间化合物纳米粉末进行真空退火,考察退火工艺参数对其相转变过程的影响。X射线衍射等分析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以及退火时间的延长,纯a2-Ti3Al相纳米粉末向a-TiAl相转化的程度逐渐增加,其晶粒尺寸也逐渐变大。将其纳米粉末真空压制成块体也有助于上述相转变。对复相的纳米块体进行真空退火,可以得到纯a-TiAl相的纳米晶合金。  相似文献   
106.
采用热力模拟平面压缩实验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组织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新型Al-Zn-Mg-Cu高强铝合金热压缩变形以及退火微观组织和织构。结果表明,在变形温度为350℃,应变速率为0.1 s~(-1)的条件下,合金微观组织演变机理为动态回复和大应变几何动态再结晶,出现旋转立方织构{001}110和黄铜织构{111}110,分别沿着α-取向线和β-取向线分布;退火后旋转立方织构减少,黄铜织构增多,旋转立方织构沿着α-取向线向黄铜织构转变。在变形温度为420℃,应变速率为0.1 s~(-1)的条件下,合金变形组织较均匀,再结晶晶粒分布在变形剧烈的晶界或三角晶界处,出现的织构种类主要有旋转立方织构{110}110、黄铜型{011}211织构;退火过程中发生亚动态再结晶,旋转立方织构强度增强,黄铜型{011}211织构有向高斯织构方向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硬度实验和拉伸实验等方法,研究不同轧制变形量及后续退火处理对均匀化态5052铝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轧制变形量的增加,等轴晶沿着轧制方向明显地被拉长。由于轧制变形量的增加,加工硬化效应导致合金强度升高,硬度下降。当轧制变形量为87%时,抗拉强度可达325 MPa,但是伸长率只有2.5%。经退后处理后,大量的第二相析出。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第二相析出增多,并且明显弱化加工硬化效应。当经过300°C处理4 h后,伸长率可达~23%,抗拉强度降至212 MPa,此时综合力学性能恢复到均匀化状态。  相似文献   
108.
研究了退火处理对金属型铸态奥贝球铁弯曲疲劳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退火处理可提高金属型铸态奥贝球铁的抗弯曲疲劳性能,250℃保温2 h后空冷的抗弯曲疲劳性能最好,其弯曲循环周次为铸态下的2.52倍;(2)退火处理对石墨形态无明显影响,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基体组织逐渐由下贝氏体向上贝氏体转变,残余奥氏体逐渐减少;(3)退火处理不改变奥贝球铁的疲劳断裂机理,断口中石墨剥离得越多,说明基体塑性变形能力越强,抗弯曲疲劳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109.
傅崇伟  黄江波  魏修宇 《硬质合金》2015,32(2):83-87,94
采用不同平均锻造比及锻造方式对烧结纯钨棒进行锻造拔长,并在不同退火制度下对锻造后钨棒进行退火,利用金相显微镜、硬度测试仪及密度测试仪对试样微观组织及物理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锻造可显著提高纯钨棒密度及硬度,但平均锻造比过大会导致钨棒出现锻造开裂等现象,在1 450℃下锻造时,平均锻造比应小于32%。与较小平均锻造比、一火一端锻造的钨棒相比,采用较大平均锻造比、一火两端锻造的钨棒的组织更细,硬度更高,HV10可达452.1,在退火时亦需要更高的退火温度及更长的退火时间(1 350℃下退火60 min)才能完成再结晶,且在退火前及退火初期,该工艺锻造的钨棒硬度相对更高,随着回复再结晶的完成,两种锻造钨棒硬度逐渐降低,且硬度差别不再明显。  相似文献   
110.
通过对新型无碳化物贝氏体轴承钢-GCr15Si Al Mo的球化试验研究,优化出一种适于轴承钢的循环球化退火新工艺。利用扫描电镜对球化后的显微组织进行观察,用X射线衍射仪对碳化物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Cr15Si Al Mo无碳化物贝氏体轴承钢具有优良的碳化物球化特性。试样通过四周期的循环球化退火(大约6 h)后,组织中的碳化物基本球化完全,但是在700℃等温10 h的普通球化退火处理试样中仍存在大量的片状碳化物,由此证明,循环球化退火工艺比普通球化退火工艺的球化速度更快,球化更完全。球化处理后钢中碳化物的平均直径均达到了0.55μm以下,直径在1μm以下的碳化物百分比在93%以上,甚至达到99%。同时研究表明,Al可有效提高轴承钢的A1点,抑制球化过程中网状渗碳体的生成,并且适量的Al还能够改善轴承钢的球化特性,抑制碳化物的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